得年、享年或享壽?

每當有名人過世的時候,網路上常常就會掀起一番論戰,到底應該用得年、享年還是享壽,哪一個用法才是對的?

許多人會說,因為在學校上課的時候老是說習慣上的用法是30歲以下用得年,30歲到59歲用享年,60歲以上用享壽,所以如果用錯了的話,就是沒有國學常識。

教育部字典的〈享壽〉一條的用法:「習慣上稱卒年六十以上者為『享壽』,不滿六十者稱『享年』,三十以下者稱『得年』。」

但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我之前就覺得三十幾歲的人過世用享年來描述十分奇怪,所以我就進一步去查詢了一下相關的資料。

經過我簡單的考證之後,覺得並不一定:

目前在台灣殯葬資訊網上,定義29歲以下過世稱之得年,30至59歲用享年,60歲至89歲則用享壽,90歲至99歲稱之享耆壽,100以上稱享嵩壽。

而在古代,其實說法也不一。得年 從 46 到 91 歲都有人用、享年從 43 到 83 歲都有人用、享壽從 33 到 70 歲都有人用(資料來源)。

因為在現代社會中,三十幾歲的人還很年輕,不像古時候都已經是爺爺奶奶輩了,所以在當時並沒有「享受」到人生、頤養天年的意味。所以我認為,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來看,60歲以下過世的人使用享年似乎都還是適合的。

不過,如果真的想要追求精確沒有爭議的用字,我們還可以使用「卒年」、「終年」來描述。

語言的有趣之處,就是因為它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慢慢改變,因此若是無理由的執著於傳統的說法,或許反而成了思考僵化的表現,不是嗎?

以上是我的觀點,大家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見。

20200730更新

李登輝前(故)總統於昨日過世,享耆壽98歲。想起這陣子有許多高壽過世的名人領袖,在感懷與紀念之餘,補充一下本文未盡的資訊。

90歲至99歲稱之享耆壽,耆是高的意思,泛指老壽;100以上稱享嵩壽,嵩的本意是高山,也是高的意思,例如前陣子104歲高齡過世的史明前輩,就可以用此稱呼。

這裡還有一個觀念是大家可以留意的,就是高壽過世時會稱之為「喜喪」。喜喪在漢族文化中多指「百歲歸老」、「福壽雙全」,目前環境大多若為80歲以上老人、五代同堂、德高望重者可用喜喪。

喜喪的稱呼用來安慰家屬的意義比精確使用來得更大,所以只要大約符合就不用太過拘泥於稱呼,唯一高壽不適合用喜喪的情況是亡故老者上面還有更年長的長輩在世,就不適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